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 > 辩证施治> 正文

浅谈瑶医古方与痛经的辨证施治

2009年11月09日 10:14中国民族医药杂志
字号:T|T
 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,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,并有全身不适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。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。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,称原发性痛经,也称功能性痛经。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,如子宫内膜异位症、盆腔炎、肿瘤等。中医对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:气滞血瘀、寒湿凝滞、湿热瘀阻、气血虚弱、肝肾亏损。

  痛经程度可分为3度:(1)轻度: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,伴腰部酸痛,但能坚持工作,无全身症状,有时需要服止痛药。(2)中度: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,伴腰部酸痛。恶心呕吐,四肢不温,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。(3)重度: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,坐卧不宁,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,必须卧床休息,伴腰部酸痛,面色苍白,冷汗淋漓,四肢厥冷,呕吐腹泻,或肛门坠胀,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。

 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,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直接关系,也和脾、肝、气血、冲脉、任脉、子宫相关。痛经主要是肾气亏虚、气血不足,加上各方面的压力,令肝气郁结,以致气血运行不顺,造成痛经。因此,调经治疗大法以补肾、健脾、疏肝、调理气血为主。

 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,病因多,病机复杂,反复性大,治疗棘手,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经初期少女更为普遍,表现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,周期性发生下腹部胀、冷、灼、

  刺、隐、坠、绞、痉挛性、撕裂性疼痛,疼痛延至骶腰背部,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,常伴有全身症状:乳房胀痛、肛门坠胀、胸闷烦躁、悲伤易怒、心惊失眠、头痛头晕、恶心呕吐,胃痛腹泻、倦怠乏力、面色苍白、四肢冰凉、冷汗淋漓、虚脱昏厥等症状。

  中医认为,痛经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,经血亏虚,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,“不通则痛”:或胞宫失于濡养,不荣则痛”,因此导致痛经。

  气行则血行,“通则不痛”瑶族医学自古以来将痛经归于妇人病的范畴,虽然它不象现代西医医学和中医那样,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机病解有系统的阐述。但是瑶族医药会将一些性味归经:温、甘、咸、归肝、肾经,功能主治:益肾壮阳,补虚生精的道地药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。用于治虚损劳瘵,精血不足,妇女虚寒,崩漏带下。对经血亏虚、运行不畅,宫冷畏寒,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。

  方用:月月红根、过江龙、水杨柳、指甲花(风仙花)、回头青子、臭牡丹、土当归、走马胎、算盘子蔸、一把锁、鸡脚爪、朵朵艾、鸡冠花、多崽婆。

  在瑶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还采用刮痧:主要刮拭大椎、肩井、大杼、膏盲,配刮关元至中极、地机至三阴交、5次。肝郁加刮太冲经穴部位,气血虚加刮足三里、命门经穴部位。

  轻刮足三里、命门经穴部位3分钟;重刮其它穴位3—5分钟。拔罐:取肾俞、胸腰部(后背)、骶椎两侧、下脘穴,选用大小适当的玻璃火罐,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,每次只拔2—3罐,留罐25—30分钟,每日1次,7—10次为1疗程。

  痛经的治疗采取西医诊断,中药治疗是一种明智而科学的最佳方案。在用中医治疗痛经方蠢,中药临床效果很好,副作用小,具有扶正固本,清热解毒、活血啦瘀、消炎止痛、祛湿、利水、调节内分泌的作用,一般在月经来的前一周开始服用,可以有效的缓解疼痛。疼痛的部位有的在小腹。有的在小腹两侧或一侧,也有痛连胁背和腰腿的。临证可根据疼痛的性质,发生的时间来分别虚实。古人认为,实痛多见于未行经之前,经通而痛自减;虚痛者,痛于经行之后,血去而痛未止,或血去而痛益甚。根据前人的论述,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,治疗大量痛经患者,取得了满意的疗效。中医治疗痛经的关键在于严格辨证论治,要详问病史,抓住主症,方便的患者可结合舌象脉象等,审证求因,归纳综合分析,然后立法主方。

网友评论: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,点击查看
登录 (请登录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)

企业服务

推广信息

商务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 © 1999-2009 TH55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
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